close

body exam 

(PHOTO:CORBIS)

2009/05/05

疾病篩檢既可救人一命,也會讓人提心吊膽;大家做任何篩檢前,都應有充分的了解。

【撰文/Helen Signy】

珍.法樂利一向身體不錯,卻在一月的某天,得知自己可能罹患癌症。

法樂利居住於澳洲維多利亞省滑鐵盧市,已為人祖母,最近因聯邦政府頒佈新措施,符合免費大腸癌篩檢的資格。她報名後收到檢驗袋郵包,並依指示寄出糞便樣本。五天後,她的家庭醫生打電話來,告訴她檢驗結果呈陽性,表示有罹癌的跡象,必須再做檢查。

她去做了大腸鏡檢查後,驗出有一大塊腫瘤,需要動手術把一半的大腸切除。醫生開刀時,還察覺到她體內有一個淋巴結。法樂利目前正在接受化療,進展良好。她感到非常慶幸,說:「我逢人都勸他們去做篩檢,沒有它,我也許早就歸天了。」

法樂利是醫學篩檢的最佳範例,說明篩檢可以為沒有症狀、卻屬於危險族羣的人偵察出重疾,保住性命。

現今的醫療技術可以檢驗出人體器官微之又微的異狀,使我們得以在發病前、甚至在症狀出現前提早多年接受治療。醫生可檢驗血液,了解膽固醇水平是否已危及心臟;檢驗尿液,判斷罹患腎臟病的可能;用X光檢查骨質密度;以及測量血糖,對糖尿病防患未然。

這些檢驗功效卓著,但許多人不知道,醫學篩檢並非完美無缺。雪梨(又譯悉尼)家庭醫生紀莉安.迪京解釋道:「有些人以為做一大堆檢驗就可增進健康,事實卻可能相反。」她說,有些沒病沒痛的人不管什麼篩檢都要求做,一心想防止重疾,殊不知道檢驗本身可能傷害身體,也會帶來不必要的治療,徒增痛苦。

以下是一些關於篩檢的真相:

澳洲皇家家庭醫學科醫師學會建議民眾針對某些疾病定期做血壓和膽固醇檢查,就像平時做視力、牙齒和聽力檢查一樣。而目前,只有三種癌症篩檢證實對一般民眾有好處:大腸癌、子宮頸癌和乳癌。至於其他癌症篩檢如皮膚癌、肺癌、攝護腺癌等,醫生進行前,都會提醒就醫者謹慎為宜。雪梨大學流行病學家愛勒斯.芭拉特說:「癌症篩檢是兩刃刀,每種癌症篩檢都有好處,也有危險。」

篩檢檢驗的缺點主要來自兩方面:

第一,檢驗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約有百分之五的受檢者因為結果顯示異常而擔心得了癌症,其實他們大多沒病,但需等進一步檢驗證實,這段等待的時間令人寢食難安。芭拉特說,假定大部分篩檢要求病人每隔若干年便做一次檢驗,這代表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最少有一次會因為異常的檢驗結果而懷疑自己罹癌。

另外,有些後續檢驗很痛苦,而且風險不少。舉例來說,大腸癌篩檢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要是結果呈陽性,受檢者便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這種檢查要受檢者先服緩瀉劑,經麻醉後,把內窺鏡從直腸通到大腸,滋味很不好受。

有美國的專家指出,每一千人做大腸鏡檢查,便有一到三個人出現重大併發症(如戳破大腸)。要是因此發現會擴散致死的癌症,受這種苦算是小事;但假如檢驗證實沒病,受這種苦可就是無妄之災。因篩檢呈陽性而做大腸鏡檢查的人,最後約有一半沒發現問題。

雖然大腸癌篩檢有其不足之處,但醫學研究人員估算,全民篩檢能挽救不少人的性命,還是值得推廣的。澳洲癌症協會表示,以類似的本益比計算,卻不足以支持全民做皮膚癌、攝護腺癌、肺癌或卵巢癌的篩檢。

第二,篩檢檢驗會發現所謂的「假性」癌症。許多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卻永遠不會造成傷害。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過半數的年老男性有攝護腺癌,約三分之一成年人有甲狀腺癌,四成婦女的乳腺有癌前病灶(即管狀原位癌)。

以上的癌症大都不致造成大害,因為有些癌細胞成長緩慢,患者可能終生也察覺不到。此外,這些癌症可能因為人體修復系統的干預,而自行消失。而經篩檢所發現的癌症,醫生往往無法確定哪一種會擴散而引致死亡,哪一種不會;也就是說,只要檢驗呈陽性,患者就得接受治療,可能受盡外科手術、長期化學或放射治療,以及心理忐忑不安的折磨。

近年,男性攝護腺癌篩檢引起了激烈爭論。其中一方指出,攝護腺癌雖然殺人無數,但要是因此就把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查納入全民篩檢中,許多人就會驗出輕微的攝護腺癌,而他們其實不知道病情反而更好。澳洲癌症協會執行長艾恩.奧爾佛教授說:「他們輕則心理上有罹癌的陰影,重則會接受過度的診斷和治療;攝護腺癌治療的副作用包括陽萎與失禁。」

為了判斷癌症是否擴散,很多研究機構不惜投入重金。全球就有幾個大規模研究正在進行中,希望證明攝護腺癌篩檢確實可降低死亡率,適合勸導所有男性進行。在研究結果出爐前,男性自五十歲起(有家族病史的宜提早),應定期諮詢醫生,再根據自己的狀況,決定是否要做篩檢。

澳洲一些省分還提供其他篩檢,民眾可自行安排,不用醫生轉介;有些地方甚至毋須預約,民眾可隨時前往進行全身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卵巢癌的腹部或陰道超音波、一般胸腔X光、甲狀腺功能檢驗,以及心臟鈣化水平掃描等等。

澳洲皇家家庭醫學科醫師學會並不建議健康的人做以上的檢驗,因為這些檢驗通常是侵入式的,會導致身體創傷,而且應該經過醫生指示才進行,這樣才可得知檢驗結果的意義,以及接下來是否要治療。該醫師學會的全國醫療品質委員會委員馬爾克.哈利斯教授說:「我們不為一般人做全身掃描,當然也不會為沒病的人做全身掃描。」

篩檢還有一個缺點:偶爾會有所漏失。雖然篩檢檢驗越來越嚴密,但目的僅是作為一般檢驗,以求發現不一定存在的異狀。然而自己感覺有異狀的人,所做的檢驗卻完全是兩回事,例如發現乳房有硬塊,就可能要做乳房X光攝影、超音波和穿刺切片檢查,與為健康婦女所做的基本乳房X光攝影完全不同。

許多人不明白篩檢和診斷有什麼不同。篩檢結果呈陰性,並不代表完全沒病,只說明了檢驗當天沒發現異狀而已,當然也不代表從此可以不做其他的防病措施。哈利斯指出:「有些人雖然做了心臟壓力測試或冠狀動脈血管鈣質掃描,心臟病還是照樣發作。他們不應該以為檢查說沒事,就不理會胸口疼痛,或者繼續抽煙。」哈利斯的意思是:一有症狀,例如長期出現疼痛、硬塊或出血,千萬要去看醫生。芭拉特說:「一出現症狀,無論最近是否做過篩檢,都要請醫生詳加檢查。」

如何決定做不做篩檢?

雪梨大學流行病學家愛勒斯.芭拉特說:「答案因人而異。」

基本上有兩個選擇:

(一)照常過日子,不要庸人自擾,等有症狀再說;

(二)明知篩檢有風險,但覺得值得一試,因為及早發現癌症可以挽救生命。

這兩種決定各有道理。芭拉特說:「篩檢的定義是對沒有症狀的健康人做檢驗,因此大多數沒病的人並未得到好處,只有少數檢驗出癌症的人受益,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救治,檢驗對他們是攸關生死的關鍵。

「此外,還有少數驗出假陽性或『假性』癌症的人,不僅沒受益,反而受害。所以檢驗對大多數人無關痛癢,既不受益,也不會受到重大的傷害。」

對於家族有癌症病史或屬於疾病高危險羣的人,檢驗就重要得多。

檢驗的受害者

篩檢技術已先進到可以驗出人體內極細微的異常,這些技術面世之前,人們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身體微恙。美國亞特蘭大市放射線專科醫生威廉.凱舍利拉卻因這些「明察秋毫」的檢驗技術而受害。

他去做定期身體檢查,其中包括虛擬大腸內窺鏡,亦即把一系列電腦斷層掃描影像湊成大腸的全貌。

觀察入微的同仁發現他的腎、肝和肺有不正常的跡象,要他再做檢驗。於是他先後做了肝切片檢查、再一次掃描,以及胸腔鏡手術。五個小時後他恢復意識,看到自己全身插滿管子,吊着抗生素和強效止痛劑。

他痛得死去活來,出院回家後要服處方藥,兩星期後疼痛才稍為紓緩。所有檢驗共花了五萬美元,而最終竟發現他根本沒有病。

【完整內容請見《讀者文摘》5月號】

**********************************************

看來做不做健康檢查, 都是自己的選擇權利, 做了決定之後, 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nyw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